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□ 李岳岳
撰写调研报告,是调查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。调研发现的问题、剖析的案例、总结的经验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,都要在报告中予以呈现。它既反映调研开展的质量水平,也为下一步成果运用、问题解决打下基础。
不过,在实际调研工作中,有一种调研止于报告的现象,需要引起重视和警觉。前期调研中,问卷调查、座谈交流、蹲点体验,样样不落;撰写报告时,点明不足、分析原由、提出建议,也不可谓不细致、不深入。但有的同志交上报告,似乎就觉得完成了调研任务,至此万事大吉,眼睛开始重点盯在报告有没有“受关注”“获批示”上,至于调研问题后续有没有得到解决、成效几何,就不大上心了。
调查研究是手段,解决问题才是目的。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调研,如同“脚踩西瓜皮,滑到哪里算哪里”。这样调研形成的报告,说得多干得少,光开花不结果,哪怕写得再精致、再华丽,除了虚应故事,多半没有其他用处。到头来调研成果一大片,基层巴望解决的问题,却往往没了下文,反倒浪费公共资源,干扰基层工作,影响干群关系,最后演变成“认认真真走过场”的形式主义,实在要不得。
说到调研止于报告的原因,有丰富调研经验的同志分析,要么是一开始就把调研当成了事务性工作,调而不研、研而不实,谈问题大而化之、笼而统之,囫囵吞枣写个报告,自然也就听不到后面的动静;要么是报告写得很扎实,但一看情况复杂、牵涉面广、问题交织,感觉落实起来费精力、协调起来有难度,干脆打起了退堂鼓,递上报告交差了事。
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,不能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,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,看调研成果的运用,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。换句话说,报告不是调研的最后一个步骤,调查研究既要察到实情、获得真知,更要见人见事、见到实效。
到地方一线调研,经常发现,很多基层干部群众对当地存在的问题门儿清,他们最缺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点子、办法和外在助力。因此,我们必须做到以调查研究开路,立足于“怎么办成”,把成果转化运用作为评价调研质量的重要标准,引导调研工作更具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实际效用。
当然,调研过程中碰到的问题,有的是顽瘴痼疾,积久难治;有的则是新问题,之前没遇到过,更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。为此,我们有必要在梳理问题清单的同时,列出责任清单、任务清单,重点加强对调研完成情况、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。对那些短期能够解决的,要立行立改、马上就办;对一时难以解决、需要持续推进的,要紧盯不放、一抓到底。只有这样,才能把调研报告写在大地上,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真正转化成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惠。
Copyright 2015-2023 中国高端品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京ICP备2021034106号-60 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